Article March 18, 2021

深度工作

Words count 13k Reading time 12 mins. Read count 0

对自己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 深度工作: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 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 提升技能, 而且难以复制.
  • 肤浅工作: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 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 且容易复制. 互联网促使此发生.
  • 强力进入深度工作的实例:
    • 我把自己锁到一间没有电脑的房间里:只有课本, 笔记卡片和荧光笔. 他会在电脑编程课本上做标记, 将学到的关键点记录到笔记卡片上, 然后大声读出来练习.
    • MIT计算理论组, 深度工作是必备的职业技能
    • 肤浅工作的精细拆分
    • 毫不留情地砍掉浮浅的内容, 不遗余力地强化深度
  • 深度工作假设(The Deep Work Hypothesis): 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 而几乎同时, 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 因此, 能够培养这项技能, 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 将会取得成功.

上述为理论基础, 已经掌握

ch1-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 目前经济回报最高的领域:
    • 高技术工人: 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
    • 超级明星: 赢家通吃, 所在行业最优秀
    • 所有者: 有资本可以投入新科技, 促成大重组的人; 回报同投入成正比
  • 如何在新经济下成为赢家, 成为前两者
    •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基本上也是想要成为任何领域的超级明星的关键因素; 如果你无法学习, 就无法成功
    •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在技能的基础上到达极限; 一定要有产出
  • 深度工作帮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务: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 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 尽情吸收思想.
    • 学习首先需要深度专注, 带来刻意练习的思路, 天才之人之所以伟大, 只因决心投入一切, 全力于一点, 刻意练习的关键点
      • 高度专注
      • 反馈
    • 刻意练习的生物学机制: 髓鞘
  • 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 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 将交往时间同密集工作时间分开; 生产率规律
    •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可能是降低了注意力残余带来的负面影响
  • 截止的重要论点: 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 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 没有深度工作仍旧成功: 高管
    • 意义: 世界中有许多不深度工作仍旧成功, 但大多是决策者而非执行者

ch2-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 商业的三类趋势: 三者牺牲了深度工作能力
    • 偶然协作
    • 即时通讯
    • 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参与
  • 度量的黑洞: 难以度量干扰的效果, 难以衡量个人价值, 高管薪酬过高
  • 最小阻力原理(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 为何培养低消的联结文化(一小时内回复邮件)
    • 在工作环境下, 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 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 纵然长期是有害的
  •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 生产能力难以具象
    • 在工作中, 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 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 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 其实是错误的: 知识工作并非生产线, 从信息中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并不忙碌, 也并非靠忙碌支撑
    • 然而由于度量黑洞, 无法度量忙碌带来的坏处
  •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为什么深度工作如此罕有
    • 技术垄断
  • 对生意(某些)来讲是坏事, 对个人来讲是好事:

ch3-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3.1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深度

  • 管理注意力是优质生活所必须: 物随心动
  • 游手好闲是万恶之源: 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 靠浮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

3.2 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深度

  • 经验抽样法(ESM): 了解个人对日常生活节奏的真实感受
  • 心流: 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 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 从而工作更容易使人带来享受
    • 来源: 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本质为深度工作的转述)

3.3 从哲学角度论证深度

  • 启蒙运动的意义: 从形而上学的领域来看, 人文主义思想剥夺了世界的秩序和神圣感, 而这种秩序和神圣感恰是创造生命意义所必需的
  • 神圣感和工作世界:
    • 任何对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认知上的——都可以带来这种神圣感
    • 培养手艺需要完成深度任务, 因此需要致力于深度工作

3.4 深度智人

  • Homo Sapiens Deepensis

前两章为深度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准则1-工作要深入

  • Eudaimonia Machine: 一种适应深度工作的办公室安排方案
  •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 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强烈的冲动
    • 吃睡性
    • 在困难工作中休息一会儿
  • 对策: 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 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4.1 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 自己成体系的对深度工作的理解, 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例程

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 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
  • 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 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
  • 适用人群: 对世界的贡献是实在的、清晰的、可以个体化的

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 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 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一整天; 按周或者季节
  • 特别适用于那些如果不在非深度追求中有实质投入便无法取得成功的人

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 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 换言之, 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 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 视觉辅助工具
    • 设置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 一般至少90min为时间段
  • 日程安排均在于降低进入专注状态的意志力需求
  • 比较: 两者选择取决于对一整天时间的安排能力; 很多人选择节奏哲学并非因为自控原因才倾向于选择节奏哲学, 而是由于现实中某些工作的确不允许你在需要深入的时候一连消失几天
    • 节奏哲学下或许难以达到双峰哲学追随者喜好的最高强度深度思考
    • 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
    • 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 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 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能够累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

我更倾向于节奏哲学

新闻记者哲学(Journali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 随时进入深度工作:
    • 使头脑迅速从浮浅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自然得来. 未经练习, 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 这种习惯同时还需要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将会成功

4.2 习惯化

  • 对工作习惯的固化: 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 却如会计般工作
    • 办公室的固定安排
    • 准时的起床
  • 实操: 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 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 将进入深度工作的阻力降到最低, 具体
    • 固定的深度工作场所
    • 努力的具有结构性, 现成的对努力结果监控的细则
    • 大脑得到的支持: 咖啡/能量/散步

4.3 要有大手笔

  • 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 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 都只为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 由此你也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现重要性. 这种重要性的提升, 降低了你的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 并注入了激励和能量
  • 其中主导的力量是严肃认真致力于手头任务的心理

4.4 不要独自工作

  • 因为恰当展开协作可以提升你在职业生活中深度工作的质量
  • 偶然创造力理论, 即当允许员工与其他聪明的协作者相遇, 就会有新想法涌现出来
  • 中心辐射型的布局:时常来到中枢区域与他人交流想法, 同时也保留独立的辐射区域
  • 白板效应: 解决某些类型问题的时候用共享的白板与他人合作与独自工作相比, 可以将你推入到更深入的状态
  • 协同工作的注意事项:
    • 对意外发现的追求与深度思考和夯实灵感的努力分开. 你应该尝试分别优化每一项努力, 而不是将二者混为一谈
    • 即使退回到辐射区域做深度思考, 在适合使用白板效应的时候, 也要充分使用

4.5 像经商一样执行

  • 4DX框架真正解决问题: 理论基础是执行策略比指定策略更难
    • 原则 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你想做的事情越多, 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 原则 2:抓住引领性指标, 而非滞后性的目标; 我们的指标是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
    • 原则 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在最显眼的地方, 个计分板可以制造一种竞争氛围, 驱使他们专注于这些指标, 即使其他诉求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时候也不例外
      • 准备每周的纸片, 专注时间和自己的成果
    • 原则 4:定期问责, 保持节律性地与同享极度重要目标的团队会面
      • 每周回顾

4.6 图安逸

  • 每天在职业问题之外时常享受一些自由时光, 屏蔽工作原则, 工作日结束的时候, 在第二天早晨到来之前, 屏蔽掉对工作问题的担忧, 动机:
    • 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潜意识在思考: 无意识思维理论(Unconscious ThoughtTheory, UTT)
      • 需要严格规则应用的决策中, 必须要采用有意识思维
      • 大量信息和多项模糊不清之处, 甚至存在矛盾和约束条件的决策, 无意识思维或许更适合
    • 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注意力复原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 在自然中度过时光可以提升个人的注意力
      • “天然引人入胜的刺激”, 能够暂时放下自主性专注状态: 跑步, 音乐, 游戏
    • 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任何可以在夜里做的工作都不会是高价值产出的活动, 不会对你的事业精进带来真正的益处;你此时的努力应该局限到低价值的浮浅任务上
  • 停工流程: 理论基础为蔡加尼克效应
    • 工作日结束后屏蔽工作
    • 每一项未完成的任务、目标或项目都得到回顾, 而且每一项你都确认过: 不是已解决便是已归档好
      • 最后一次查收邮箱
      • 一天中随手记下的所有新任务转移到办公任务表中
      • 查看明日日程
      • “停工完成”

准则2-拥抱无聊

  • 本准则目的是提高深度工作的上限
    • 某一天没有挑战自己的心智极限, 那么你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这一天的任务
    • 年复一年的挑战提升了自己的心智力量
    •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 常规不专注会导致大脑功能性转变: 此时即使有很大的动力仍旧不会专注
  • 训练必须坚持两个目标:
    • 训练必须坚持两个目标
    • 克服分心的欲望

不要不断分心, 而要不断专注

  • 不可能随心所欲切换分心和专注, 一旦你适应了分心, 你就会迷恋于此. 考虑到这个现实, 这个策略就是帮助你重新编排大脑, 让它的结构更适合长期专注于任务
  • 网络安息日: 仍旧不够, 没有起到补偿的作用
  • 从专注中偶尔抽出分心给网络, 策略:
    • 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 使用网络不会减损专注力, 而是稍有挑战就转移到网络会减损专注力; 一种操练
    • 策略中三个考虑重点:
      • 即使工作离不开网络策略也适用
      • 计划外彻底屏蔽
      • 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 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 不时地像罗斯福一样发起冲锋. 特别要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 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需要的时间, 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 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 如果可以的话, 公开自己的这个截止期限
    • 实现了对大脑深度思考和专注的强化训练
    • 每次挑战都是新奇的体验

有成果的冥想

  • 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 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除却思考的结果, 本质也是对心智的训练
  • 具体建议:
    • 建议 1: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人类进化就是避免超级耗能的深度思考从而会对简单的方面原地打转
    • 建议 2: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不同问题的思考都有结构性
    • 思考成功后, 再来一遍巩固思考的结果

记住一副牌

  • 记忆大师对注意力的控制
  • 人类擅长记忆场景: 记忆宫殿

暗示进入深度工作的习惯:

  • 洗澡, 洁面, 刷牙
  • 换上适当的衣服, 鞋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 一个二十五天的脱离网络项目(网络假期, 但是绝非网络安息日): 二元论的思想要不得
  • 任何益处思维定式: 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 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 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 其实应该考虑机会成本
  • 更大的选择原则: 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 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 对做一些事情的理性分析:
    • 第一步就是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
    • 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 这些活动应该足够明确, 保证你能清楚地了解如何执行. 另一方面, 目标应该比较宏观, 确保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某一时间点的结果
    • 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你平时顺利地参与该活动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
  • 28准则: 把花在低影响力事情上的时间用到高影响力上

戒掉社交媒体

  • 打包排队: 对社交媒体全部不使用, 看看什么是不可或缺的; 判断社交媒体重要性的系统性方法, 若都是否则放弃
    • 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 过去 30 天会过得更好吗
    • 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 放弃后能够发现自己的地位
  • 我认为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 就是它打破了努力创作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和吸引到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相反的, 它用浅薄的集体主义式交换取代了永恒的资本主义交换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 很多人在娱乐时间仍旧是堕落的, 空白时间被浅薄思考代替, 降低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 如何度过一天中的非工作时间: 在空闲时间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 体会到人生的神圣感
    • 读书
    • 锻炼
    • 面对面交往

准则4-摒弃肤浅

  • 研究表明一天中深度工作最多4h: 警惕对待肤浅工作, 因为其害处经常被低估, 而作用却经常被高估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 按半小时的日程规划: 强调谋划而非死板的执行
    • 完成后方格中的反馈
    • 提升自己的时间掌控能力
    • 可有机动时间
  • 一个同时具有综合计划能力和修正自己计划的意愿的人, 相比那些采用传统“自发性”方法、一天没有任何计划的人, 将享有更多的创造性洞见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 深浅度量表:
    • 要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
  • 知道这些之后, 还需要怎么快速处理浮浅工作从而投身于深度工作

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 0.3-0.5

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 这是一种很关键的超习惯: 固定日程生产力, 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 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 实现技巧
    • 为学术生涯中肤浅工作设定配额
    • 明确拒绝: 但拒绝的理由则模糊处理, 防止别人的可乘之机
      • 不去安抚
      • 简单干脆的拒绝最好
  • 为何如此:
    • 固定日程的方法, 在做选择的时候有所侧重. 严格缩减浮浅工作, 保持深度, 在解放了时间的同时, 保证我们创造的新价值也不会减少
    • 其二, 我们的时间有限, 因而会更谨慎地思考个人的组织习惯, 这也使得我们产出的价值能够高于采用长时间但混乱的日程安排的人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 贴士1: 让发电子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工作: 发件人过滤器的几个风格
    • 我只会回应那些与我的日程安排相匹配或符合个人兴趣的邮件: 给出一个时限, 若超过不回复则认为失败
    • 首先查看常见问题, 再调查, 再小规模付费
    • 首先引导到公共板块, 之后复选框: 不是谷歌可以10min搞定, 回复后会给陌生人做善事
  • 贴士2: 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做更多工作, 面对询问式邮件
    • 流程导向方法: 多花一些时间把你发现的流程写下来, 指出当前处于哪一个步骤, 然后强调接下来的步骤
    • 好处:
      • 降低邮件量
      • 可以很快让项目闭合
    • 一些疑惑:
      • 不自然, 编写之前需要更多思考
      • 过于呆板: 在自己的信息前加一个长一点的对话体的序言, 明确的分隔符将客套和流程分开
  • 贴士3: 不要回复:
    • 邮件相当含混或者存在其他问题, 很难给一个合理的回复
    • 不感兴趣
    • 如果你回复了, 不会有好结果;如果你不回复, 也不会有坏结果
  • 培养允许坏的小事发生的习惯. 否则, 你将永远发现不了改变命运的大事. 人们也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结论

  • 比尔盖茨是如此努力工作, 以至于常常在写代码的时候睡倒在键盘上; 令保罗艾伦印象深刻
  • 高成本引导思考的时候更为细心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0%